衿怎么读 拼音
“衿”是一个汉字,它的读音是jīn,同时也存在jìn的读音,不过较为少见。以下是对“衿”字的详细解读。
一、基本信息
“衿”字的部首是“衤”(衣字旁),表示与衣物有关。其结构为左右结构,总共有9画。在五笔输入法中,该字的编码是PUWN。在五行学说中,“衿”字被归类于“木”属性。此外,“衿”的繁体写法仍为“衿”,UniCode CJK统一汉字编码为U+887F。
二、释义与用法
1. 本义与古代服饰
“衿”字的本义是指古代衣服的交领,即上衣或长袍的前幅。在古代,读书人常穿的衣服被称为“青衿”,这里的“衿”指的就是衣领。例如,在《诗经·郑风》中有“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”的诗句,毛传解释为“青衿,青领也,学子之所服”。这里的“青衿”成为了古代读书人或秀才的象征。
2. 连襟的称呼
“衿”字还有一层意思是指连襟,即姊妹的丈夫间的称呼。例如,某人的姐姐和妹妹分别嫁给了甲和乙,那么甲和乙之间就可以互称“衿”。这种称呼体现了古代亲族关系的复杂性和细致性。
3. 系衣裳的带子
“衿”还可以指系衣裳的带子。例如,在古代,女子出嫁时,母亲会为其系上佩巾,这种礼节被称为“施衿结褵”。这里的“衿”就是指系衣裳的带子。
4. 衣襟、衣带等服饰部件
在古代文献中,“衿”还可以指代衣襟、衣带等服饰部件。例如,“衿带”可以比喻形势险要之地,也可以指衣带本身;“衿肘”则是指衣襟与袖子相接的部分;“衿袖”则用以比喻亲密的友谊或关系。
5. 胸怀、怀抱
“衿”字还可以引申为胸怀、怀抱等抽象意义。例如,“衿曲”可以表示心怀、衷曲;“衿抱”则是指怀抱、抱负等。
6. 地名与地名用字
在某些地名中,“衿”字也被用作地名用字。例如,中国有一些地方以“衿”字命名,这些地名往往与古代文化、历史或地理特征有关。
三、组词与例句
1. 青衿
青衿是古代读书人或秀才的象征,也可以泛指读书人。例如,在古代文献中常有“青衿之志”的表述,意指读书人的志向和抱负。
2. 子衿
子衿也是古代对读书人或秀才的称呼。它常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,用以形容学者的风采和气质。
3. 衿带
衿带可以指衣带,也可以比喻形势险要之地。例如,在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中有“落衿袖间”的表述,这里的“衿带”就是指衣襟与袖子相接的部分;而在其他语境中,“衿带”则可能用来形容某个地方的险要地势。
4. 绅衿
绅衿是对士绅阶层的尊称。在古代中国,士绅阶层包括读书人、官员等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群。他们通常受到社会的尊敬和重视。
5. 衣衿
衣衿是指衣服的衣襟部分。在古代服饰中,衣襟是连接衣服前后片的重要部分,也是展示服饰风格和品味的关键细节之一。
6. 佩衿
佩衿是指佩戴在衣襟上的饰品或装饰物。在古代中国,人们常常在衣襟上佩戴各种饰品以展示身份和品味。这些饰品往往具有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感。
7. 衿缨
衿缨是指古代男子系于衣领和帽带之间的装饰品。它通常由丝绸或其他精细材料制成,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。在古代礼仪文化中,衿缨是男子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之一。
8. 罗衿
罗衿是指用罗绸制成的衣襟部分。罗绸是一种质地柔软、光泽度高的丝绸制品,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制作服饰和装饰品。罗衿的精美程度往往反映了穿着者的社会地位和品味。
9. 盈衿
盈衿是指衣襟饱满、充盈的样子。它常用来形容衣服穿着得体、端庄大方的人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,盈衿常被用来形容女子服饰的华美和仪态的端庄。
10. 衿佩
衿佩是指佩戴在衣襟上的佩饰。在古代中国,人们常常在衣襟上佩戴各种佩饰以展示身份和品味。这些佩饰往往具有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感,是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通过以上对“衿”字的详细解读,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。它不仅指代古代服饰的部件和装饰品,还引申出了胸怀、怀抱等抽象意义。同时,“衿”字也常被用于各种组词中,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词汇和表达方式。
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“衿”字的读音和用法。同时,也希望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和文化内涵,进一步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了解。
教室拾获遥控器
揭秘“勉为其难”的真正含义
揭秘:网络热词“门酱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
一笔之变!给“白”字加一笔,你能想到哪个新字?
口香糖的来历是什么?
探寻冰心短诗《繁星》的数量:究竟藏着多少璀璨篇章?
浪琴手表保养费用揭秘:究竟需要多少钱?
汉字“钰”的正确读音及含义是什么?
揭秘民国时期:通共何以成为不可饶恕的死罪?
揭秘:如何准确填写“我的家庭出身”信息?
精巧玲珑,猜生肖之谜
转换为拼音
揭秘:把1和11放裤兜里,你真的能感受到振动吗?
揭秘1995年出生人的命运特点
揭秘!济南市的邮政编码是多少?
揭秘:情人关系中的198红包背后含义是什么?
揭秘:任嘉伦的神秘妻子究竟是谁?
揭秘1995年:那一年发生了什么?
如何处理小布作业繁多的问题?
浪琴手表保养,费用大揭秘!
陕ICP备2022011690号 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,版权归原著所有。如有侵权,敬请来信告知 ,我们将及时删除。